该研究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揭示了7周至25周人类胚胎垂体中五种主要激素细胞的发育轨迹,定义了中间过渡细胞类型并发现了一个新的灵长类特异的促性腺激素细胞亚类,并阐明了垂体干细胞的状态变迁。
郭弘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超远距离传输下系统过量噪声压制与极低信噪比下密钥高效提取等新方法,解决了传输距离受限的难题,在几乎所有距离上,系统过量噪声都优于之前的实验结果。安全传输距离与密钥生成速率两项核心指标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统计科学中心和光华管理学院陈松蹊团队对较早开始疫情的25个国家防治新型冠状病毒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比较,揭示了快速应对和高强度政策对于控制疫情的重要作用,对于防控秋冬季可能发生的疫情反弹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团队利用参与第五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的多个地球系统模型,解耦了未来大气CO2浓度升高的辐射强迫效应和植被生理响应对全球陆地7个季风区(南亚、东亚、澳大利亚、北美、南美、北非和南非)降水和径流的影响。该成果有助于深入理解植被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并为阐明大气CO2浓度升高背景下的季风变化提供了新视角。
研究工作不但阐明了NAD+对于Sarm1蛋白功能调控的分子机制,而且更为针对Sarm1蛋白开展的药物研发提供了一个全新和精准的靶点。能够模拟NAD+结合并稳定Sarm1ARM结构的小分子化合物将有望被用于神经损伤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
利用该系统,研究人员对自旋与引力之间是否存在耦合效应这一前沿物理问题,开展了为期11天的测量以及结果分析,给出与目前国际最高水平相当的自旋-引力相互作用强度界定,并证明系统具备将现有耦合强度界定水平提升至少两个数量级的潜力。
研究团队巧妙地采用了SR定位的羧酸酯酶(srCES)策略来实现钙染料的定向富集。作者利用腺病毒将srCES递送入分离培养的大鼠心肌细胞,在10分钟的染料装载过程中,srCES高效地水解AM基团,达到将Fluo5N选择性富集在SR中的效果,且效率接近100%。
随着产科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剖宫产术、会阴切开术、持续电子胎心监护等在我国的应用逐渐增多,许多产妇在分娩过程中接受了非必要的医疗干预,从而导致了过度的“人工干预分娩”。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早提出了正常分娩的定义,并提倡减少分娩过程中的不必要干预。
课题组长期从事水/固界面的原子尺度研究,并基于扫描探针显微镜发展了一系列的高分辨成像和谱学工具,在水的微观结构和动力学研究方面屡获突破。近年来,江颖课题组开始尝试将这些技术应用于解决真实固/液界面的跨领域问题,并在表面防腐蚀、表面防结冰、电化学水解制氢等方向上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这项研究揭示增强子调控细胞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ASP的新机制,拓展了染色质空间结构中SASP基因表达调控的新规律,也将有助于阐明SASP发挥清除衰老细胞功能干预衰老进程的问题,为下一步以药物手段干预SASP信号途径、治疗肿瘤和衰老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文章系统介绍了几种不同类型的界面重构对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性能的影响,从表面改性提高容量发挥、重构固-液界面、表面去极化以及表面保护这四个方面阐述了表/界面的结构与正极材料性能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展示了不同表面结构是如何提高材料容量发挥,材料的离子电导率、电子电导率以及界面结构稳定性。
高宁研究组与合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文,报道了真核核糖体大亚基在细胞核中的多个高分辨的前体结构,揭示了核糖体大亚基功能中心在细胞核内的组装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为深入理解核糖体大亚基的组装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结构线索。
该项研究结合激光显微切割技术和全外显子深度测序技术,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癌旁组织形态学正常的尿路上皮组织中体细胞突变的积累以及突变克隆的扩张和演化,构建了全面的正常尿路上皮细胞突变图谱,为进一步理解尿路上皮癌以至其他肿瘤的早期发生提供了重要的知识。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简便高效的少量细胞Hi-C技术(tagHi-C),利用该技术产生了小鼠造血谱系分化过程中的十种细胞类型的三维基因组数据图谱,并且从染色质紧致程度、RabI构象、GAD结构以及染色质环与GWAS的数据整合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该研究为理解小鼠造血谱系染色质构象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也为其他需要应用少量细胞Hi-C的研究问题提供了参考实验方法和分析思路。
研究者基于已发表的第一代GRAB乙酰胆碱探针进一步进行突变筛选和理性设计,成功获得了对乙酰胆碱具有约300%荧光信号响应的新版本探针(ACh3.0),其在信号幅度上相比第一代探针有3倍以上的提升,且仍保持着对乙酰胆碱的分子特异性和亚秒级的动力学特性。
研究团队通过对46万余名成年人进行10年随访,分析了中国人群体力活动与肝胆疾病(包括肝胆恶性肿瘤、肝硬化、胆结石等)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研究结果提示,积极参与体力活动可能有助于预防肝胆疾病。这一研究为肝胆疾病的一级预防提供了科学依据,将有助于改善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地区肝胆疾病的预防和管理。
该项研究首次证实人体呼吸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新冠病毒排放传播的方式,而呼出气中大部分颗粒都小于PM2.5,从而进一步揭示气溶胶传播扩散新冠病毒的事实,为未来更好阻断空气传播、防控新冠病毒感染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科研团队成功从新冠肺炎康复期患者血浆中筛选出多个高活性中和抗体。 其中编号为BD-368-2的抗体表现突出,在假病毒实验中的半抑制浓度(IC50)达到1.2 ng/mL(8pM);在真病毒实验中IC50达到15 ng/mL (100pM)。
经过近十年的技术攻关,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的林熙副教授和博士生闫姣婕等人在杜瑞瑞教授主持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拓扑量子计算超低温实验仪器研制”的支持下,成功搭建了能获得0.090mK极低温环境的无液氦消耗核绝热去磁制冷机。这是国际最低温度的无液氦消耗制冷机。
肖瑞平课题组发现了在动物和人的心肌细胞中都发挥重要作用的“H2O2/PKC-δ/MG53分泌/心脏保护”信号通路,为把MG53应用于临床对心脏缺血损伤的保护进一步夯实了实验基础,也为缺血性心脏病的防治提供了新靶点与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