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研究前瞻性评估初始筛查中“内镜下碘染色异常特征”对早期食管癌前病变进展风险的预警作用,首次证明“染色不良区域大小”对食管病变进展风险预警中的关键作用,提出初始筛查后对食管癌前病变进行精准内镜监测的新方案并证明其明确提高筛查工作的整体保护效果,从而填补了该领域的证据空白。
课题组首次证明了铈(III)配合物在OLED中具有100%的激子利用率,不仅有望解决实际应用中高效蓝光OLED存在的难题,还有潜力成为新一代发光材料应用于OLED全色显示和照明。这项工作对于实现我国稀土资源高价值利用,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OLED发光材料具有重大意义。
这项研究首次发现线虫中HDA-1是激活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诱导天然免疫和延长健康寿命的关键蛋白,揭示了组蛋白去乙酰化酶调控线粒体应激的新机制,并证实该机制影响机体的天然免疫与衰老进程。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作者采用酿酒酵母内源TIM22复合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冷冻电镜技术首次获得了该复合物3.8Å分辨率的结构。在该结构中可以清晰的识别出7个亚基的位置和构象。
研究团队通过结合实验和大量从头计算,证明了LMO中Mn3+O6八面体的单个Jahn-Teller畸变之间存在协同效应,被命名为协同Jahn-Teller畸变(CJTD),这个严重的畸变在过度嵌锂时,会导致Mn八面体朝着c方向严重拉长从而导致相变和裂纹,这是在低压下难以获得优良的电化学性能的原因所在。
研究组在高质量的磁性掺杂拓扑绝缘体三明治结构中开展了量子反常霍尔态和轴子绝缘体态的极低温输运测量,以研究其量子相变。实验中,我们样品的轴子绝缘体态至少在1GW的电阻尺度上显示绝缘特性。
研究团队通过纳米压印技术把平面结构图形化,将其刻蚀成阵列式的柱状结构。光学研究证明,所形成的单光子发射系统具有非常稳定的发光能量,强发光效率和高品质的二阶相关度,为未来的光量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研究人员用超分辨成像以及免疫共沉淀的方法,证明了线粒体内膜上的Mic60蛋白可以分别和线粒体基质中的拟核以及线粒体的外膜蛋白Miro1相互作用。Miro1同时也是KIF5B在线粒体上的受体蛋白,并且富集在内质网与线粒体的互作位置。
研究团队使用最新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scRNA-seq),结合大样本基因组、转录组和临床数据,以及流式检测、多重免疫组化、免疫荧光、CCK-8、ELISPOT、小鼠移植瘤、细胞共培养等多种实验手段,对鼻咽癌肿瘤微环境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剖析研究,并鉴别出一类独特的“上皮-免疫”双重特征肿瘤细胞亚群。
研究人员针对光子-W玻色子高阶圈图的计算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新方法,解决了复杂关联函数计算和分析过程中的一系列技术难题,并通过我国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的“天河三号原型机”超级计算机和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Mira”超级计算机,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了对光子-W玻色子圈图的格点计算。
刘雄军课题组与合作者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文,基于近些年来在理论和实验上发展的拉曼光晶格量子系统,提出如何在拉曼光晶格中实现和探测非遍历的临界相这一基本量子相,给出具体实现所提模型的实验细节,为实验实现与探测单粒子和多体临界相指明方向。
课题组在深度学习编译优化和资源管理方面双双取得重要突破,相关成果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即将在第14届“USENIX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研讨会”上发表。这是北京大学首次以第一单位在该会议上发表论文。
在重组合机制的框架下,研究人员首次定量地解释了最近CMS、ATLAS和ALICE大型国际合作组在中等横动量区所观测到的v2准价夸克标度率,发现低横动量区部分子的集体流及重组合对该标度率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此外,还发现相变附近随温度变化的组分夸克质量对定量描述中等横动量区可分辨粒子的产额很重要。
证明沿用了田刚先前提出的解决YTD猜想的思路,并引进了一系列新思想和方法来克服空间奇点造成的新困难。证明不仅使用了微分方程和多复变中已经成熟的工具,还使用了近些年代数几何中的新发展。该结果推动了Fano簇的稳定性与Kähler-Einstein度量的存在性之间等价性的研究。
研究团队利用内源性信号光学成像、双光子成像和电生理记录等手段,详细描绘了等级化的不同视觉脑区的色调图结构,揭示了认知颜色空间形成的神经机制。研究发现,大脑能感知丰富多彩的颜色世界并非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研究团队在1T-TaS2材料中发现能带绝缘体到莫特绝缘体相变,这一发现不仅解决了1T-TaS2中绝缘态成因的争议,同时,中间态的发现也为1T-TaS2体系中寻找莫特绝缘体和自旋液体相指出了新的温度区间。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这项研究证明了锰元素/锰离子在抗肿瘤免疫中的重要作用,为肿瘤免疫治疗开创了新的思路和治疗方案(锰免疗法),并显示出巨大的临床应用前景。由于锰储备量大,二价锰溶液制备简单、成本低廉,运输、储存方便,这使得“锰免疗法”易于得到应用并降低肿瘤医治成本,造福患者和国家。
王世强课题组与合作者发现心肌细胞横管膜形态发生的重要原理,含有和不含磷脂酰肌醇结合域的两种BIN1剪切体通过功能互补的结构互作,形成心肌细胞整齐排列的横管膜结构。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控制心脏收缩功能的重要分子机制,也为认识和治疗心脏疾病提供了新理论、新思路。
研究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在线发文,发展了一种高灵敏的光声纳米探针,在分子水平实现了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非侵入性在体光声成像,为心血管疾病诊断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课题组在Cell Reports发文揭示锰离子激活天然免疫关键模式识别受体cGAS的新催化机制,为进一步理解cGAS的激活与功能提供了线索,同时为设计新的cGAS激动剂提供了理论基础。该研究进一步揭示了锰离子的生物学功能,尤其对众多核苷酸转移酶的活化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