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在狄拉克半金属纳米线体系中首次实现了马约拉纳零能模的门电压调控。通过调节门电压,控制纳米线表面量子限制效应的出现和消失,进而调控体系的拓扑性质。该研究成果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
研究揭示了大气烟炱颗粒的“类rGO”结构特点和光催化活性,提出的烟炱颗粒的光催化自氧化机制为探讨其在大气化学反应中的意义提供了新的认知,也为评价烟炱颗粒的健康和气候效应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系列研究成果发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Environmental Pollution、ACS Applied Materials...
研究团队选择芽殖酵母DNA复制期(S期)检查点通路的激活过程作为研究对象,提供了噪声驱动细胞不同状态转换的直接证据,揭示了噪声在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动力学机理。该工作于2021年1月7日在线发表于学术期刊《物理评论X》。
李磊课题组在The Plant Cell在线发文,报道miR775通过靶向一个编码半乳糖基转移酶的基因调控细胞壁果胶含量从而决定拟南芥内在器官大小。这对深入理解植物器官大小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改良作物农艺性状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解析了在高钙和低钙两种状态下人源DUOX1-DUOXA1在peptidisc中稳定的异源四聚体复合物的高分辨结构,观测到了高钙状态下DUOX1多个胞内结构域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不同钙离子浓度下胞内调控结构域的构象变化,为深入理解DUOX以及其他NOX家族蛋白酶的结构以及活力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对Hyper类器官中的细胞群体进行解析,发现Hyper类器官中显著富集了肠道干细胞群和修复型干细胞群,这些干细胞群体与体内发现的肠道损伤态干细胞具有相似的分子特征。
研究团队采用了个体自对照的方法。通过对比同一个母亲在正常和发病的两次孕期之间空气质量的差异,推断暴露和疾病之间的关联。由于病例和对照来自同一个母亲,很多可能影响妊娠结局的因素,例如基因等都是相同的。
近日,北大分子医学研究所牵头,联合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电子学系、工学院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等组成的跨学科团队,研发了第二代微型化双光子荧光显微镜,其成像视野为第一代微型化显微镜的7.8倍,同时具备三维成像能力,获取了小鼠在自由运动行为中大脑三维区域内上千个神经元清晰稳定的动态功能图像,并且实现了针对同一批神经元长达一个月的追踪记录。
课题组在Molecular Cell杂志发表论文,报道了高糖抑制AMPK活性的调节机制,为能量过剩引起的代谢紊乱,特别是骨骼肌的代谢失调提供了新的理论。该研究揭示了高糖引起的ROS抑制AMPK的全新信号通路,以及该新通路对于维持骨骼肌细胞能量代谢稳态的重要作用。
研究团队对钙钛矿光伏器件的“埋底界面”开展系统深入研究,首次阐明了“埋底界面”中“微结构-化学分布-光电功能”的科学关系,明确指出“埋底界面”非辐射复合能量损失的主要来源,建立起钙钛矿光伏器件“埋底界面”的可视化研究平台;基于对钙钛矿“埋底界面”的深入认知与理解,最终对卤化铵上表面钝化技术提出了全新的机理解释,为钙钛矿多晶薄膜的未来钝化技术发展和钝化分子设计提供了...
研究团队揭示了大气颗粒物暴露可能引起血清脂肪因子浓度降低,并且胰岛素抵抗可能加剧颗粒物的不良健康效应。该研究为厘清大气颗粒物与糖尿病发病和进展之间的关联性机制提供了线索,也为认识代谢异常人群对大气颗粒物暴露的易感性提供了证据。
该研究发现去泛素化酶OTUB1通过调控免疫检查点蛋白PD-L1的泛素化修饰来抑制PD-L1在内质网的降解,揭示了OTUB1-PD-L1信号途径在调节肿瘤细胞免疫逃逸中的关键作用,表明特异性抑制OTUB1的活性和功能可能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潜在靶标。
潘锋课题组针对低成本电池正极材料MnO2的研究与发展进行总结,对通过合成过程预嵌入离子/分子能等“预嵌入策略”调控和优化MnO2性能与相关机理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研究发展进行展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科技期刊Advanced Materials。
研究组理论预言具有拓扑内蕴机制的非常规第二类Nambu-Goldstone玻色子的存在,并提出基于光晶格实现和观测的方案。该工作将凝聚态物理中朗道对称破缺理论和拓扑理论两大框架内蕴结合,预言新的量子相的存在,并对Nambu-Goldstone的有关机理产生新的理解。
研究团队以蜜蜂为研究对象,解析了蜜蜂A-to-I RNA编辑的适应性演化,以及蜜蜂和果蝇里RNA编辑的趋同适应现象。这种趋同演化现象进一步支持了RNA编辑的适应性假说,提示RNA编辑可能是驱动物种演化修补过程的一种重要分子机制。
该项工作发现,中心粒外周基质蛋白(PCM)的组分之一NEDD1对于车轮结构装配和中心粒发生的起始至关重要,并且这个过程受到了PLK4激酶的磷酸化调控,该项工作明确了车轮结构装配起始的精确位置并阐明了其具体的调控机制。
王健与合作者在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PtSe2薄片中发现了由Pt原子空位引起的局域磁矩,并揭示了局域磁矩随样品厚度的依赖性和产生机制。这一工作为在非磁性二维材料中,尤其是空气中稳定的二维材料中实现原子尺度上的磁性调控提供了新的思路,对自旋电子学和量子信息等领域的发展具有潜在的重要价值。
研究人员通过分子、生化和遗传学等方法,发现RDV侵染后,水稻生长素含量升高,同时外源施加生长素促进OsIAA10蛋白的降解,解除了OsIAA10对其结合的OsARF转录因子的抑制,增强水稻对病毒的抗性。
研究人员通过进一步的原位实验详细分析了反应中各组分的微波吸收能力,成功揭示了超快微波合成背后的靶向能量传输引发化学反应的机理:微波能量可以通过与极化分子水合锂离子及带有未成对自旋电子的过渡金属离子的共振相互作用,精确地将能量传递到反应物中,提升反应物的内部动能而对环境反应温度影响不大,从而加快了固液界面处的锂离子插入速率和晶体的相结构演化,最终实现了层状正极材料的...
研究发现,PM2.5短期暴露增加显著改变了白三烯、单羟基类多不饱和脂肪酸、二羟基类多不饱和脂肪酸、前列腺素等氧化脂的体内浓度水平;研究同时发现了超细颗粒物暴露增加与氧化脂浓度变化的稳健关联。这些结果表明,由多不饱和脂肪酸代谢产生的氧化脂可能是大气PM2.5暴露的重要生物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