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聚焦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人力资源不足问题,总结新一轮医改十年来全科医生培养在解决基层医疗人才短缺问题上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重点介绍了北京大学医学部为弥补全科医生短缺而在我国高级执业护师培养方面的探索和前瞻性实践。这是首篇发表在国际顶级刊物上的关于中国高级执业护师培养的文章,也是关于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方面的重磅文章。
研究团队利用深度免疫分型并结合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体外、动物实验和临床测试,揭示了结肠炎和炎症性肠病患儿肠黏膜多个细胞亚型中的cAMP通路被抑制,从而导致级联免疫紊乱并最终促进了PIBD的发生发展。
北京大学田晖教授和Tanmoy Samanta博士等人利用大熊湖天文台1.6米口径太阳望远镜和空间太阳观测卫星提供的数据在日冕加热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其研究揭示了太阳针状物的产生机制和加热过程,论文于2019年11月15日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
研究团队通过系统的极低温电输运测试发现,超导、金属与绝缘这三个量子基态都有与库珀电子对相关的h/2e周期的超导量子磁通振荡,这表明量子金属态与传统金属不同,是玻色金属态,揭示了库珀对玻色子对量子金属态的形成起到了主导作用。
该研究工作受凝聚态物理学中对称性原则的启发,将超材料有序功能基元设计思想引入压电陶瓷设计,通过精巧的拓扑和几何设计得到的新型机电耦合超材料从表观上打破了压电陶瓷本征的对称性,首次实现全部非零的18个压电应变系数单元。
作者团队对募集的120位患者的154例肺内亚实性结节样本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和详细的临床参数测量统计,首次系统描绘了SSN的突变图谱,并阐明其影像学参数可作为临床诊疗的分子基础,进一步深化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层面对SSN和肺腺癌发生发展的认识。
潘锋团队运用先进的同步辐射原位研究技术、中子衍射技术和球差矫正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正极材料的结构演变与过渡金属溶解现象及循环稳定性进行了深入和全面的探究。这项成果近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作者搜集了88个代表性植物的基因组序列及对应的1537个小RNA测序数据,利用作者最新发表的植物miRNA注释软件miRDP2,以统一流程和标准对这些物种进行了miRNA的鉴定注释工作,获得5757个家族共20388个高质量miRNA位点。
多智能体协同技术的相关研究是控制领域的前沿方向之一。谢广明及合作者提出一种基于极限环设计的控制协议来实现平面上的任意编队,并在团队自主研发的多仿生机器鱼系统和多四旋翼无人机系统上分别进行了编队实验,有力地验证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本项研究首次对肝癌临床样本进行包括病理组织在内的多组织位点的收集,并利用前沿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通过自体对照,不仅描述了肝癌微环境的免疫组分和状态,而且描绘了肿瘤浸润免疫细胞跨组织的动态过程。此项国际领先的开创性工作,可为人们研究肝癌和其他疾病中的免疫细胞,以及开发新的临床检测与治疗方案提供新的思路。
研究者解决了随机矩阵中经典高斯正交系综(GOE)的小间距问题,证明了GOE的小间距在极限意义下渐进于泊松分布并得到了小间距的渐进分布函数。论文成果已被证明具有普适性,是随机矩阵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
课题组利用3D打印方法制备了多层PVDF-TrFE薄膜,研制了具有弯张效应的橄榄球新颖结构压电能量收集器。其在未来的具有自传感、自供电功能的柔性可穿戴电子设备、无线传感器网络、自发电智能道路等方面,具有巨大发展潜力。
林金泰课题组携国内外合作团队,着眼于全球化大气污染、跨境转移及其环境气候健康影响这一科学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他们以近期的贸易战为背景,针对贸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展开了定量研究,其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该研究系统地解析了人和小鼠组织中m6A和m6Am甲基化图谱,为深入理解人体与小鼠的m6A和m6Am修饰的动态变化规律及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生物数据资源。研究论文在线发表在Molecular Cell上。
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现代光学所王剑威研究员与意大利罗马大学Fabio Sciarrino教授、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Anthony Laing和Mark Thompson教授,受邀在国际著名刊物《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上撰写综述文章,介绍“集成光量子技术”这一新兴领域的基本科学原理和前沿进展。
团队在国际顶级能源杂志Joule期刊上发表题为“碱金属负极:从实验室到产业”的综述和展望论文。文章在概括碱金属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试图探索碱金属负极在特定电池体系中的应用,并重点讨论了在该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及产业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期为碱金属负极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拓扑学研究连续演化下的不变性质。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物质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相关工作,肯定了拓扑对于理解微观奇异世界的重要作用。在光子学领域,也可用拓扑方法研究光子体系的内在性质:BIC本质上是光子偏振在动量空间缠绕的涡旋,即携带整数拓扑荷的拓扑缺陷。
研究团队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以Editors’ Suggestion形式发文,首次在实验上研究了混沌光学微腔中的光子输运,揭示出初态敏感的光子演化路径,为光场调控提供了新工具,为高效集成光子器件的设计指明了新方向。
韩世辉课题组率先提出对他族成员的分类加工导致认知和共情种族偏好这一理论假设,并于近日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发文,揭示人类面孔种族分类加工的神经机理及其与面孔再认和利他意向的关系,对理论假设进行系统的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