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团队在观测GN-z11的光谱时,还探测到来自该星系方向的一次爆发。该爆发表现为一明亮的近红外光谱,持续时间短于三分钟。这是一次低概率事件。光谱包含明显的大气吸收成分,表明爆发信号来自地球大气层外。
课题组采用了多种含有生物正交官能团的化学探针,对脂质、聚糖、蛋白质、核酸、小分子等多种生物分子进行Click-ExM成像,并将该技术应用于原代细胞和脑组织切片等生物体系中,其中首次实现了对多种脂质、聚糖以及小分子的ExM成像。
科研团队发展了一系列稠环电子受体的分子设计策略,通过稠环核工程、桥连工程、端基工程和侧链工程调制分子光电性质,揭示了构效关系;发现了有别于富勒烯受体的新的器件物理与光物理机制;制备了高性能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和有机-无机杂化太阳能电池。
课题组通过分析不同亚群细胞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借助发育学研究提供的线索,发现抑制EGF信号通路或激活PKC-ERK/MAPK信号通路能够分别提高肝实质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的分化效率,得到纯度更高的终末分化细胞。
近日,陈雷研究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报道了哺乳动物NALCN-FAM155A亚通道复合体的2.65Å高分辨结构。本项研究通过结构生物学技术,观测到了哺乳动物NALCN-FAM155A亚复合体的高分辨结构,为深入理解NALCN的钠离子选择性、胞外钙离子阻塞和电压调节特性等奠定了基础。
研究组在Cell Discovery杂志发表研究论文,报道了人源DNA复制起始复合物ORC组装过程中两个关键复合物ORC2-5和ORC1-5的冷冻电镜结构,从结构上部分阐释了人源复制起点识别复合物ORC的分步组装和逐步激活的分子机制。
相比于现有的其他荧光成像技术,此次自主研发的SPOT技术利用六张原始图像即可获得荧光强度、光谱和偏振多个维度信息,成像速度快,可实时观测亚细胞器的动态变化。该技术良好的光学层切能力同时提高了偏振探测精度和光谱探测精度,首次利用光学成像技术得到亚细胞器内部的脂质异质性动态,对脂质极性和位相进行量化观察。
课题组以迪茨氏属菌为模式菌株,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其降解烷烃和适应环境的分子机制。迪茨氏属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分离环境复杂多样,具有较强的耐盐、耐碱的能力。通过泛基因分析和生理实验验证该属细菌具有广谱的烷烃降解能力和良好的高盐、高碱耐受能力。
团队通过合成一种Ni掺杂的α-MnO2,运用实验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相结合,发现调控结构可以提升质子(H+)传输(基于Grotthuss质子传输机理)速率,提高氢离子和锌离子嵌入量,提升水系Zn-MnO2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
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肿瘤微环境“解锁”的具有纳米酶活性的多功能磁性纳米诊疗探针Ag2S@Fe2C-DSPE-PEG-iRGD。开发的这种纳米酶不仅具有光热性质,而且在肿瘤微环境的刺激下能有效地产生活性氧。该纳米酶在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和磁共振成像中也显示出了优异的成像性能,可用于体内可视化追踪。
通过该研究,我们认识到尽管植物的基因表达能快速响应外界机械碰触,但当机械碰触撤去后,基因表达水平会恢复正常,无法引起植物细胞的形态改变。因此,在先前冬性植物的表观遗传修饰机制,捕蝇草的钙离子浓度机制的基础上,我们对植物“记忆”形成的机制又有了新的认识,即接触形态建成的细胞壁重塑机制。
第一项研究成果为开发一种“抗乏氧氟碳硅质体纳米粒”,用以实现氧气和化疗药物阿霉素(DOX)在肿瘤区域的定点可控递送。第二项研究成果为研制了新型“抗乏氧卟啉-氟碳纳米粒”,有助于高效的实现光敏剂和氧气的同步输送。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ACS Nano。
研究从遗传学层面为发现致病基因提供了新思路:汇聚GWAS中发现的微弱变异与孟德尔病的单基因突变至共同的生物学过程,则有可能发现具有强大功能的未知基因。
研究发现,餐饮烟气通过形成醇羟基与过氧化物等加氧过程生成低氧化性的二次有机气溶胶,氧碳比仅为0.29—0.41。不同氧化程度下,餐饮源排放对一次与二次有机气溶胶的贡献呈现动态变化,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较低,餐饮源一次排放与二次生成的有机气溶胶含量相当。
研究利用秀丽线虫为模型,通过构建可以响应饥饿的荧光报告体系进行遗传筛选,发现转录调控蛋白HLH-11在饥饿引起脂质分解的过程中起了关键的调控作用:HLH-11对脂质分解相关基因的表达具有转录抑制作用。
本研究首次报道并从半导体能带和自由基光化学理论阐释了陆地热泉系统中丰富的自然硫矿物促进无机碳向有机碳的高效转化。地表自然硫转化太阳能产生的光电子能量,是目前所发现的最高的矿物光电子能量,不仅能直接还原CO2分子,还可能催化其它生命基础物质的合成。
合作团队提出一类基本的精确可解准周期模型,并提出可以基于拉曼光晶格实现。这类模型出现数目可控的偶数条迁移率边,其基本特性超越过去已知的具有精确迁移率边的其它模型。这项研究发表在近期的《物理评论快报》上。
研究组揭示了起始原料的细微差异引发的“蝴蝶效应”,提出了稠环电子受体“自下而上”的分子设计策略。他们以萘环和不同位点的二甲氧基取代的萘环作为起始原料,设计合成了八并稠环电子受体NOIC系列分子。这类分子具有相同的侧链和端基以及相似的稠核,却表现出显著不同的单晶结构、吸收光谱、能级结构和电子迁移率。
作者结合三维基因组组学技术和多种细胞核内标记成像技术,特别是对活细胞单染色质位点的标记追踪,揭示了在人源细胞中核纤层蛋白lamin B1对染色质高级结构及运动状态的调控机制。
研究团队应用宏基因组学技术,采用类配对分析方法,揭示了孤独症患者肠道菌群失衡,解毒功能障碍,进而导致患者机体毒素蓄积和线粒体功能障碍。孤独症儿童肠道菌群代谢功能的改变可能参与孤独症发病机制。这个发现可能为未来孤独症干预提供新的策略。